【導語】碳中和一詞,自2020年8月被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目標后便不斷被關注。 “碳中和”到底是什么。總結來看,碳排放指的所有溫室氣體的排放,而“碳中和”就是將社會發展中排放的溫室氣體,通過各種手段降為0,以實現“碳排放≤碳吸收”。
Q1:碳從哪里來,何為“碳排放”
“碳”的概念非常廣,可以說我們身邊的大多數物體,如木材、塑料、橡膠、燃油、煤、天然氣、鉆石等都是含碳物質構成;而包括人類在內的已知地球所有生物,都是“碳基生物”。可以說,我們生活在一個由碳構成的世界,碳元素遍布生活的各個角落。
“碳排放”狹義可理解為特指二氧化碳。一般而言,我們將碳排放來源分為三類:能源(燃燒)釋放的二氧化碳、其他工業生產中(非燃燒,如石灰生產中碳酸鈣中釋放的二氧化碳等)釋放的二氧化碳、農業及其他活動中釋放的二氧化碳。
圖1 中國二氧化碳排放結構
廣義理解中,所有的溫室氣體排放,都可以歸結為“碳排放”。這一點在2020年12月25日由生態環境部部務會議審議通過并公布的《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下稱《辦法》)中明確指出:“碳排放: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燃燒活動和工業生產過程以及土地利用變化與林業等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也包括因使用外購的電力和熱力等所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
之所以統稱為“碳排放”是因為二氧化碳在所有的溫室氣體中占比最大,也是導致溫室效應最為主要的“罪魁禍首”。
Q2: 碳排放權交易&覆蓋行業
在提到碳中和時,“碳交易”一詞也引起了各界的注意,這也是影響生產和企業經營的重要因素。簡單來說,碳交易的全稱為“碳排放權交易”。在《辦法》中規定:凡是符合1. 屬于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覆蓋行業;2. 年度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2.6萬噸二氧化碳當量兩個條件的,應當列入溫室氣體重點排放單位。而經過論證,最終確定了,《辦法》將逐漸擴大覆蓋范圍,共計八個行業,分別是:發電、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金屬、造紙和國內民用航空等八個行業。
目前,碳交易僅在發電行業實行,共有2225家發電企業為重點排放單位,其碳排放從2019年1月1日起直接納入全國碳市場管控。
Q3:碳中和的內涵
“碳中和”,其內涵可以總結為:將經濟發展與碳排放剝離開。即:通過優化、技術進步,使得社會發展的增量不再依賴于碳排放的增量,反而降低當前全球的二氧化碳量。
以我國為例,在我國發展歷程中不可否認曾以碳排放和環境換取經濟增長,但隨著經濟發展,我國在解決了國內需求的主要矛盾以后便十分重視環境問題。另有能源安全壓力等多種因素作用下,我國碳排放量增長速度不斷放緩。
圖2 中國GDP增長與碳排放量
據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單位GDP碳排放量(二氧化碳排放量/美元,即每1美元GDP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在1984-1992年達到峰值,最高排放量約在0.006噸/美元。但2000以后我國GDP在“入世”以后增速明顯提高,單位碳排放量卻在2004年以后迅速降低,至今仍保持一定降低速度。據測算,2019年我國單位GDP碳排放量為0.00069噸/美元。值得關注的是,我國單位GDP碳排放量為美國的接近3倍。也就是說,我國當前經濟增量對于碳排放增量的依賴仍然處于較高位置。
可以預想,在“3060愿景”的支持下,我國將從能源轉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立健全、碳捕捉等技術方面實現“碳達峰-降碳-碳中和”的戰略規劃。未來,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將不再以排放溫室氣體和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真正實現綠色經濟,“碳中和”的目標也就真正實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