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實現“3060愿景”,將通過四個抓手:1.調整結構,節能減排;2.建立更加合理和靈活的儲能、儲電方式;3.建立健全碳交易市場;4.蓄林和碳捕集,加快吸收。
回顧:習近平總書記對于“3060愿景”的描述:2020年9月,在在聯合國大會上向世界宣布:“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隨后,在2020年12月12日的氣候雄心峰會上發表題為《繼往開來,開啟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征程》中指出:“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
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表述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在碳中和的實現過程中將聚焦能源轉型、新能源推廣、植樹造林等方面。
一、抓手1:調整結構,節能減排
上一篇系列文章《聚焦“碳中和”(二):擔當與安全——碳中和的必要性》中分析過,我國能源結構雖然一直在優化,但目前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如煤炭消費占比大、化石能源占比大等。而能源作為最大的碳排放行業,在實現碳中和的過程中,通過節能減排、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措施調整我國能源結構,是實現碳中和最重要的一環。
為了實現“3060愿景”,國務院、生態環境部、工信部等紛紛制定了相應的規劃和布局。2021年生態環境部印發《關于統籌和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工作的指導意見》,在其中指出,將“推動鋼鐵、建材、有色、化工、石化、電力、煤炭等重點行業提出明確的達峰目標并制定達峰行動方案”。在系列文章的第一篇中曾提到,我國對高碳排放的行業進行了梳理,篩選出來八大高碳排放行業,分別為發電、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金屬、造紙和國內民用航空,與生態環境部指出的八大行業基本重疊。結合此前系列文章的分析,上述行業都有著共同點:高耗能,而能源作為最主要的碳排放,正確引導和解決高耗能行業的碳排放問題,是實現“3060愿景”的重要一環。
2021年2月22日,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明確了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要從生產、流通、消費、基礎設施、綠色技術、法律法規政策等六方面規劃和布局。
二、抓手2:建立更多、更優化、更靈活的儲能
在實現“3060愿景”中,降低煤炭使用是極其重要的一環,而降低煤炭使用首先要考慮電力供應。我國電力結構中當前仍以煤炭為主,且占比較大。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總發電量為77790.6億千瓦時,其中火力發電53302.5億千瓦時,占比68.52%。
圖1 1990-2020年中國火力發電量及占比
高占比的火力發電對于碳中和而言無疑是一大阻礙,但火力發電在當前技術條件下有著其他發電方式所不具備的優勢——穩定性。據統計,光伏每天的發電時間僅為5小時,風力為10小時,水電雖然可以24小時發電,但也經常受到水流和旱澇季節影響發電穩定性。今年2月中旬美國寒潮帶來的大范圍停電,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因為電力供應結構帶來的不穩定性。
當低碳排放面對穩定性挑戰,建立可靠、穩定、靈活的儲能方式便成為了化解二者矛盾的最好方式。抽水蓄能、電化學儲能、熱儲能、氫能源儲能等都是實現碳中和過程中需要大力發展的儲能手段。
三、抓手3:建立健全碳交易市場
政策的支持可以促使碳中和更快的開展,但最終真正全面鋪開,最重要的是借助市場的力量。碳排放權交易,是實現“3060愿景”在執行層面的重要舉措。
早在2011 年,國家發改委辦公廳發布《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關于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的通知》,開始在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廣東及深圳共七個省市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2016年福建省成為第八個試點省份。
2020年12月25日由生態環境部部務會議審議通過并公布的《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電力行業將在2021年2月1日率先啟動第一個履約周期,全國共2225家發電企業將分配到碳排放配額。經過討論,后期將共有發電、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金屬、造紙和國內民用航空納入碳排放交易體系中。
碳排放交易權管理辦法的使用,將推動企業節能減排。當然,在逐步推開的過程中,排放配額初期會以免費分配為主,逐漸引入有償分配。碳交易價格也將采取溫和上漲的方式,在推動企業節能減排的過程中避免生產成本上漲過快。
四、抓手4:增加蓄林和碳捕集,加快吸收
碳中和的兩方面,除了減少排放,另一方面自然就是增加對二氧化碳的吸收。吸收二氧化碳,主要手段有兩種:自然手段和技術手段。
依靠自然手段吸收,簡言之便是通過植物的光合作用對二氧化碳進行吸收,而這里最簡單的措施就是:種樹。前文中曾經提到,習近平總書記在氣候雄心峰會上提到:“到2030年,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在這個數字背后,是我國一直以來堅持的植樹造林。
圖2 2004-2020年中國造林面積&森林蓄積量
可以看到,我國2019年森林蓄積量為175.6億立方米,較2005年增加38.39億立方米,年均增長量2.56億立方米。按照當前速度計算,2030年我國森林蓄積量將達到201.2億立方米,將超過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增加60億立方米目標。
另一種吸收二氧化碳的方式被統稱為“碳捕集”。顧名思義,是將游離在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通過技術手段進行“捕捉”、“收集”,已達到降低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目的。而收集到的二氧化碳可以進行封存或使用技術手段轉化為生產生活所需的化工產品。如此前日本東京大學發表論文稱,已實驗成功使用二氧化碳制備新型塑料。
目前來看,技術手段的碳捕集仍然成本較高,并不具備大規模工業化應用的條件。未來,在全球國家和地區確定碳中和愿景后,在能源轉型推動和資金支持下,必然會催動技術的進步。屆時,碳捕集和利用也將迎刃而解。
聚焦“碳中和”,通過減碳、增儲、交易與捕集四大抓手,實現“3060愿景”將更加看得見,摸得著。在未來的產業布局中,圍繞四大抓手也將出現不同的行業發展機會和機遇。